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👀109年「Arts@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」徵件開跑!👀

為支持藝術與科技跨域合作,鼓勵國內科技研究單位對藝術工作者開放,文化部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辦理「Arts@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」,徵選優秀藝術家進駐工研院,提出您的實驗計畫,在進駐的八個月中,進行創新實踐! 本計畫提供進駐補助、素材補助、實驗室軟硬體與科研人員共創合作! 🚀 獲選之個人或團隊將可進駐工研院的三大實驗室: 🛸 一、智慧製造整合實驗室 二、智慧感測與新媒體實驗室 三、智慧影像分析實驗室 與科研人員共同進行跨領域研發實驗,提供藝術創作多元路徑,並為科學研究注入更多想像,讓藝術與科技交互激盪創發新思維! 👉 想知道更多徵件與進駐實驗室的資訊嗎? 👈 👉 👉 想實際了解實驗室的設備嗎? 👈 👈 ⭐️ ⭐️ ⭐️ 歡迎報名參加「線下實體」徵件說明會! ⭐️ ⭐️ ⭐️ 📢 說明會時間:109年5月28日(四)、6月2日(二)、6月5日(五) 14:00 📢 說明會地點:工業技術研究院光復院區一館8樓(30011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321號) 📢 報名網址:https://forms.gle/p6ETYfwLt3MPV4MJ9 🏃‍♀️ 🏃🏼‍♀️ 🏃🏿‍♀️ 109年「藝術家進駐工研院」 🏃🏻‍♂️ 🏃‍♂️ 🏃🏿‍♂️ ⏰ 計畫徵件時間:即日起至6月30日 📩 下載徵件簡章、實驗室資訊、申請表: 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1k5lgAeY5oh5j-DR2tkgjUQxX3YJr0RC0
最近的文章

藝術家進駐工研院_第二季分享會,科技與藝術關係的深入探討!

--> 科技藝術是什麼?不是什麼?科技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?是合作愉快的夥伴?還是彼此利用的工具人?科技有沒有可能成為藝術作品的文本? 文化部委託工研院辦理的「藝術家進駐工研院」計畫,橋接「科技藝術工作者」與「科技研究人員」跨領域合作! 通過甄選的 3 組藝術家與技術團隊在今年 4 月進駐工研院,以短期研究員身份,近距離接觸嶄新尖端科技,觸發科技融入藝術創作的想像力。 「藝術家進駐工研院 _ 第二季分享會」以工作坊的型式進行,邀請藝術家與科研人員分享階段性成果,共同探討科技 - 藝術跨領域合作的運作模式,以及「轉譯者」如何有效串聯科技與藝術。期待透過和參與者面對面對話,窺探彼此的小宇宙,定義科技與藝術的親密關係。 媒合藝術家進入科研單位,在時程與工作進程上分為四大階段:理解、實驗、融合、創新試驗。本階段為實驗、融合階段,意即,本季分享會之任務為:藝術家分享「進行實驗,探究技術使用的方法」、「藝術家與技術團隊合作融合內容與技術」。 第二季分享會重點內容如下: 一、 介紹與工研院合作融合內容之初步成果 二、 藝術團隊與科技團隊的工作模式與關係 三、 科藝關係的轉譯關鍵 執行團隊近距離接觸三組藝術團隊,發現三組科技與藝術的關係差異相當大,這也許是當代 科技藝術將有不同論述的路線之分,為了更細密的探討這樣的關係,以及技術如何「進入 / 介入 / 融入」藝術,本次分享會採工作坊模式(不換桌),一桌配置一組科藝團隊(藝術家與技術團隊)與 議題引導者 ,在嚴密設定的工作坊對話中,藉由提問科學家與藝術家,最終產出「視覺化之科藝關係」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 A組 黃翊(主計畫《靈魂的標本》工研院駐村實驗/延伸研究計 畫《生理感測》) 智慧製造 AI 辨識實驗室(羅安鈞、鄧宇珊) B組 邱杰森(無境之境:虛擬身感,成員:莫嵐珊) 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、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(林宏墩、李 俊霆、王裕涵) C組 李文政(2019年《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》,成員:李育 昇、廖苡晴) 智慧製造 AI 辨識實驗室(李暐、劉家忠、翁亘琪) 藝術家進駐工研院_第二季分享會 報名表單: https://forms.gle/

Arts@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--第一季分享會,報名開催!

--> 從實驗到實踐,文化部搭橋,邀請科技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創新實驗。 打開工研院作為國內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究機構的大門,藉由整合應用團隊的橋接,讓通過甄選的藝術家與技術團隊近距離接觸,觸發科技融入藝術創作的想像力。一方面讓藝術家學習新技術的應用,積累科技應用的能力,帶入創作;另一方面也讓技術團隊從駐村合作之中,找到貼近人文角度的研發新方向。 藉由各季分享會,了解藝術家進駐科研單位的歷程與成果,讓後續有志於參與相關計畫者,可以藉由分享會內容精練、聚焦後續之藝術創作。 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並非從現在才開始,不同年代對於「科技」的運用,有不同的方法,文藝復興時代達文西就曾將兩者結合。而到了當代數位科技的演變, AIoT 、 digital twin 、 AI 、區塊鏈、 XR 等發展,都對文化環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,藝術與數位科技、材料科技、機械動力、互動,自然也產生密切的關係,未來 5G 環境的建構下,《一級玩家》的時代即將到來。 在此引領我們勇踏前人未至之境的是,在工研院一同合作跨域實驗的藝術家與科學家!本次《 Arts@ITRI 藝術家進駐工研院》計畫,遴選三位藝術家:李文政、邱杰森、黃翊進駐工研院,與工研院的工程師、科學家一同組隊,共同踏上未知的旅程!在旅程中,科學家的技術不只是「工具」,而是作品的「第三文本」;而藝術家的視野,也將開啟科學家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*藝術家進駐工研院--第一季分享會!* *分享會資訊* 時間:2019/5/20 14:00-16:30 地 點:工業技術研究院 光復院區1館1樓開放空間 主持人:王俊傑老師(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主任) @森 藝術家:李文政、邱杰森(森嵐工作方圖)、黃翊 科學家:林宏墩、李暐、李俊霆、紀明宏、鄧宇珊 實驗室: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 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 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 *分享會後,更提供與會者參觀「3D掃描設計列印服務實驗室」(16:00-16:30)* *報名人數上限40人,額滿為止*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