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藝術家進駐工研院_第二季分享會,科技與藝術關係的深入探討!




-->
科技藝術是什麼?不是什麼?科技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?是合作愉快的夥伴?還是彼此利用的工具人?科技有沒有可能成為藝術作品的文本?
文化部委託工研院辦理的「藝術家進駐工研院」計畫,橋接「科技藝術工作者」與「科技研究人員」跨領域合作! 通過甄選的3組藝術家與技術團隊在今年4月進駐工研院,以短期研究員身份,近距離接觸嶄新尖端科技,觸發科技融入藝術創作的想像力。
「藝術家進駐工研院_第二季分享會」以工作坊的型式進行,邀請藝術家與科研人員分享階段性成果,共同探討科技-藝術跨領域合作的運作模式,以及「轉譯者」如何有效串聯科技與藝術。期待透過和參與者面對面對話,窺探彼此的小宇宙,定義科技與藝術的親密關係。
媒合藝術家進入科研單位,在時程與工作進程上分為四大階段:理解、實驗、融合、創新試驗。本階段為實驗、融合階段,意即,本季分享會之任務為:藝術家分享「進行實驗,探究技術使用的方法」、「藝術家與技術團隊合作融合內容與技術」。
第二季分享會重點內容如下:
一、介紹與工研院合作融合內容之初步成果
二、藝術團隊與科技團隊的工作模式與關係
三、科藝關係的轉譯關鍵
執行團隊近距離接觸三組藝術團隊,發現三組科技與藝術的關係差異相當大,這也許是當代科技藝術將有不同論述的路線之分,為了更細密的探討這樣的關係,以及技術如何「進入/介入/融入」藝術,本次分享會採工作坊模式(不換桌),一桌配置一組科藝團隊(藝術家與技術團隊)與議題引導者,在嚴密設定的工作坊對話中,藉由提問科學家與藝術家,最終產出「視覺化之科藝關係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A組
黃翊(主計畫《靈魂的標本》工研院駐村實驗/延伸研究計畫《生理感測》)
智慧製造 AI 辨識實驗室(羅安鈞、鄧宇珊)


B組
邱杰森(無境之境:虛擬身感,成員:莫嵐珊)
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、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(林宏墩、李俊霆、王裕涵)


C組
李文政(2019年《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》,成員:李育昇、廖苡晴)
智慧製造 AI 辨識實驗室(李暐、劉家忠、翁亘琪)




藝術家進駐工研院_第二季分享會
報名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qRNLWWd16ZKGzk9AA
時間:108/7/26 14:00-16:00
地點: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共享吧
(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)

主辦單位:文化部
執行單位:工業技術研究院
聯絡窗口:工業技術研究院  林小姐 (03)591-3450   linchingwe@itri.org.tw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